最近网络 “大 V” 司马南偷税被罚超 900 万,被央视曝光后,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。可在青岛,却惊爆了一个涉案金额高达 2.7 亿的偷税大案,这一对比,要是司马南知晓此事,估计都得自愧不如。
受理案件回执单
2022 年,李女士发现公司存在偷税严重问题,毅然向青岛李沧区警方报案,明确指控自家公司法人涉嫌偷税,在报案材料里,白纸黑字写的是偷税罪。大家都知道,偷税行为严重损害国家利益,破坏税收公平,一旦查实,必须严惩。李女士本以为,相关部门会顺着这条线索,深入调查,让违法者得到应有的惩罚。
然而,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。到了立案阶段,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出现了,罪名竟然从 “偷税罪” 摇身一变,成了 “隐藏账簿罪”。
立案告知书
这看似简单的罪名转换,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玄机。要知道,一旦 “隐藏账簿罪” 成立,国家那 2.7 亿的巨额税款,很可能就会在各种复杂的操作下,不明不白地消失不见。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,关乎着城市建设、民生保障等诸多方面的资金来源。
那这两个罪名到底有多大差别呢?根据我国法律规定,“隐藏账簿罪” 一般判刑在三年左右,处罚相对较轻;而 “偷税罪”,要是情节严重,最高可判 10 年。这差距一目了然,也难怪报案人李女士满心疑惑,为何办案机关放着如此严重的偷税重罪不管,偏偏选择了一个相对较轻的罪名来立案呢?
从法律层面来讲,要是一个案子涉及多种关联犯罪,按照规定,必须同时展开全面调查。就拿这起案件来说,法人隐藏账簿,目的大概率就是为了掩盖偷税和侵占行为,这完全符合典型的 “关联犯罪” 特征。正常的办案流程,应该是从源头入手,把整个犯罪链条查个水落石出,让违法者无处遁形。可现在呢,主罪无人问津,只查个无关痛痒的小尾巴,这怎能不让人质疑,办案单位这是在 “割韭菜式办案” 吗?只处理表面问题。
再把目光放到青岛这座城市。青岛市拥有 1000 多万人口,这 2.7 亿的偷税金额,平均分摊下来,意味着每个青岛人被偷走了 200 元。这可不是抽象的数字,而是切切实实从我们每个人口袋里掏走的钱。仔细想想,要是这 200 元真的从你身上被不法分子偷走,你能咽下这口气吗?这钱本可以用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,提升教育医疗水平,却因为某些人的违法犯罪行为,打了水漂。而且,对于办案单位这种重罪不查,用小罪代替的执法行为,大家心里能认可吗?这关系到法律的公平公正,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。
法律面前人人平等,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不应被容忍,更不应被轻描淡写地处理。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新审视这起案件,给广大市民一个合理的交代,让违法者受到应有的制裁,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平正义。